化学与生活的桥梁:泉州一中高一学生探索溶液配制与离子检验
近日,泉州第一中学学府校区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在化学实验室完成了一次富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学习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并进行离子检验。这不仅是教材要求的技能训练,更是一次将抽象化学概念转化为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
(1)精确是化学的语言
实验台上,天平、容量瓶、胶头滴管一字排开。同学们首先进行的是氯化钠溶液的配制。“物质的量浓度是联系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的桥梁,”化学老师讲解道,“精确称量、完全转移、定容准确,每一步都直接影响溶液的准确性。”同学们小心翼翼地称取计算好的质量,溶解后转入容量瓶。当液面接近刻度线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直到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平——这个细微动作考验的是耐心与精准。
 
   
(2)离子检验:看见不可见的世界
配制好的溶液成为后续离子检验的样本。加入硝酸银溶液后立即产生的白色沉淀,让同学们直观“看见”了氯离子的存在。“原理在于银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水的氯化银沉淀,”一位同学兴奋地分享,“课本上的方程式在眼前变成了真实的现象!”
 
  
(3)素养在实验中生长
本次实验的价值远超越技能学习。从计算称量中培养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到操作过程中强化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再到误差分析时发展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动手实践中悄然生长。“实验中最重要的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指导老师总结道,“任何细微疏忽都会导致结果偏差,这正是科学研究精神的初步塑造。”
走出实验室,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溶液配制的基本技能,更在心中种下了科学精神的种子。化学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与公式,而成为理解世界、探索真理的有力工具。这次实验经历,将成为他们科学道路上难忘的起点。
泉州第一中学科技实验中心
2025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