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我校的初三年化学课堂上,一场别开生面的实验教学活动精彩上演。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亲手操作实验,深入探索氧气的制取与性质,开启了一段充满惊喜与收获的化学探索之旅。
高锰酸钾制氧,排水法收集
实验伊始,学生们首先学习了使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他们小心翼翼地称取适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将其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随后,学生们用酒精灯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集中加热试管底部,使高锰酸钾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在收集氧气环节,学生们采用了排水法。他们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中,随着氧气的不断产生,集气瓶内的水被逐渐排出,氧气则被成功地收集起来。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实验操作技能,还让他们直观地感受到了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且不易溶于水。

氧气与物质反应,助燃现象明显
收集到氧气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开始了氧气与不同物质反应的实验探究。他们将红热的木炭、铁丝和蜡烛分别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到了一系列令人兴奋的助燃现象。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得更加旺盛,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了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这一现象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氧气浓度对物质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得更为剧烈,火焰明亮。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们不仅观察到了氧气助燃的特性,还对燃烧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自制制氧装置,创新思维闪光
在实验过程中,部分有余力的学生还发挥创新思维,利用矿泉水瓶和输液管等常见物品,自制了制氧装置。他们巧妙地设计装置结构,成功地收集到了氧气。这一自制装置虽然简单,却充分体现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让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制氧的原理和过程。
       
   
此次实验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化学知识,更激发了他们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相信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学生们会继续保持这份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化学的世界里发现更多的奥秘,收获更多的成长与进步。
泉州第一中学科技实验中心
2025年10月28日
 
  
   
   